中国自主研制的歼-10战斗机因在多场国际军事演习和飞行展示中的亮眼表现,登上了多家西方主流媒体的头条,引发国际舆论高度关注。
美联社、路透社、《华盛顿邮报》及英国《每日电讯报》等媒体纷纷报道了歼-10的技术性能、海外展示及其背后的战略意涵。
这并非歼-10第一次成为国际焦点,但此次亮相的规模、频次与战略象征意义,显然更为突出。
在上月举行的“国际空军力量交流大会”中,歼-10C作为中国空军代表机型参加飞行表演,展示了复杂的空中机动动作与高度集成的电子战能力。
在随后的“和平使命-2025”多国联合军演中,歼-10编队则承担了对地打击与空中拦截的核心任务,表现稳定、精准。
英国《简氏防务周刊》评论称:“歼-10在近距离空战性能和多用途任务能力方面,已展现出与西方四代半战机对标的技术水平。”
西方媒体特别关注歼-10C最新改进型号,认为其在雷达系统、武器挂载与电子对抗能力上取得显著突破。尤其是其配备的有源相控阵雷达(AESA)与国产“霹雳-15”中距空空导弹,引起分析人士关注。
《华盛顿邮报》援引军情专家观点指出:“歼-10作为一种中型多用途战斗机,其成本效益与战略灵活性,可能改变亚洲战斗机市场格局,特别是在与苏-30、F-16等老牌机型的对比中。”
报道还提及多个国家对采购歼-10表现出浓厚兴趣,包括中东、东南亚以及非洲部分国家。一些未经官方证实的消息称,已有潜在买家正在与中方就歼-10出口版的技术标准进行磋商。
路透社评论称:“在全球军火市场中,中国武器正逐步由‘低成本替代品’转变为‘实战型选项’,歼-10的广泛应用将是一个分水岭。”
多家媒体认为,歼-10登上头条不仅仅因为性能,更象征中国军工体系的逐步成熟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。从最初的引进与模仿,到如今的系统集成与原创设计,歼-10的发展路径代表着中国国防科技的巨大飞跃。
歼-10频繁亮相国际舞台、获得西方媒体关注,正反映出中国空军现代化建设正在步入新阶段。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,也是软实力和战略信号的传递。
随着全球安全格局的持续变化,中国战斗机的角色和话语权,也正发生深刻转变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