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很多美剧或国外新闻中,我们常常能看到有人因为吃了一口花生制品就过敏送医,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。尤其在北美,花生过敏是儿童常见的食物过敏之一,以至于很多学校、餐厅都要张贴“无花生”警示。
但回头看看我们自己的生活——中国人从小吃花生、炸花生米、拌花生芽、花生酱、花生糖……却极少听说谁对花生过敏。为啥这事在国外常见,而在国内却像个“稀罕病”?
其实,背后的原因并不神秘,主要有以下几点:
饮食习惯:从小吃,反而降低过敏概率
国外很多人是到了幼儿园、甚至更大时才接触花生,尤其是美国的婴儿喂养指南曾一度建议“1岁前不要吃坚果类”,导致孩子错过了免疫系统“识别”花生蛋白的窗口期。而中国家庭,小孩子断奶后就常接触花生油、花生粥、花生碎,甚至妈妈怀孕期间就吃了不少花生制品。
这种“早期接触”反而有助于让身体建立耐受,不容易把花生识别为“敌人”而产生过敏反应。
这在医学上叫“口服耐受机制”,简单说就是:越早以少量、安全的方式接触某种食物,身体越容易学会“这不是有害物”。
花生加工方式不同,影响致敏性
中餐中的花生通常是炒熟、煮熟、炸熟、炖烂的,而欧美很多加工方式偏向烘烤+细磨(比如花生酱),反而更容易让蛋白质结构保持完整,从而更容易激活免疫系统。
此外,一些研究发现,花生在高温炒制过程中,某些致敏蛋白会变性(结构被破坏),降低引发过敏的可能性。
换句话说,**同样是花生,不同做法对身体的刺激性不一样。**中国人吃得多、吃得熟,过敏概率自然低一些。
基因与人种差异也是一部分原因
根据研究数据,亚洲人群对花生过敏的遗传倾向明显低于欧美白人人群。某些导致过敏的基因变异在欧美更常见,而在东亚人群中较少。
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“天生不怕花生”,只是总体风险较低。加上环境和饮食影响,花生过敏就变成了一种在国内不那么常见的现象。
检测和报告机制不同,导致“看起来更少”
在国外,孩子上幼儿园或学校前往往会做过敏原筛查;医院、保险、家长都会非常重视“食物过敏管理”;一旦有过敏反应,往往记录在案。
而在中国,轻微过敏症状往往被当作“消化不好”“吃坏肚子”,很多人并不会去医院做IgE抗体检测,也不会专门记录。这并不代表真的“没人过敏”,而是轻症被忽略,重症又极少。
那中国人就不会对花生过敏吗?
当然不是。随着城市化生活、饮食结构西化,以及环境污染、肠道菌群变化等因素的影响,中国的食物过敏人数其实也在上升。尤其是大城市、饮食更精细化的年轻人或儿童,花生过敏的病例也逐年增多,只是尚未达到“全民防范”的程度。
如果你或你的孩子吃花生后出现嘴巴发麻、皮疹、呕吐,甚至呼吸急促等症状,一定要高度警惕,及时就医,可能就是食物过敏反应。
中国人对花生不过敏,主要是因为从小吃得早、吃得熟、吃得多,加上基因因素、生活习惯差异,整体致敏率较低。但这不代表“花生过敏是外国人才有的事”,只是目前在我们身边还不常见。
随着生活方式变化、饮食多样化,未来中国也可能面临越来越多的“舶来型过敏问题”。了解一点食物过敏的知识,对健康来说,永远不嫌早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