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比亚迪官方宣布,旗下车型已率先实现“媲美L4级”的智能泊车能力,并承诺用户在使用过程中**“安全由我兜底”**。这番话听起来霸气十足,但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?L4级又代表了什么级别?比亚迪的“天神之眼”智驾系统又是如何支撑这一切的?
今天我们就来拆解一下比亚迪这波技术自信背后的底气与边界。
什么是“媲美L4级智能泊车”?
简单说,比亚迪所称的“L4级泊车”,并不是说车辆整体已经达到了L4自动驾驶的级别,而是在“泊车”这个特定场景下,自动化水平已经非常接近L4标准——即车辆可以在没有人干预的情况下,独立完成全流程泊车任务,涵盖以下能力:
- 无需驾驶员坐在车内,车辆可自动识别车位、计算路径、自主泊入;
- 可以应对非固定、非标准的复杂停车位,如曲线位、斜坡位、车位线模糊;
- 具备环境感知能力(识别障碍物、行人、路沿);
- 可实现“遥控泊车”、“记忆泊车”甚至是“无人泊车接驾”功能。
比亚迪在发布中强调:“媲美L4”意味着在此类低速、结构化场景下,用户可以完全交给系统来完成操作,而系统具备足够的冗余和安全策略,即使出现异常,也不会造成危险。
但要注意,这和“全场景L4自动驾驶”还是有本质区别。
真正的L4自动驾驶是个什么水平?
L4自动驾驶(Level 4),根据SAE(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)标准,指的是车辆在特定场景下完全自动驾驶,驾驶员可以彻底不管方向盘、油门、刹车,甚至可以睡觉、刷手机,车自己负责“全责”。
比如,无人出租车、封闭园区的物流车就是典型的L4应用。关键点在于:系统自己可以判断边界,如果它无法处理,就拒绝启动或自动退出,而不是“提醒驾驶员接管”。
而当前大部分乘用车(包括特斯拉FSD、小鹏XNGP、理想AD Max等)仍处于L2+到L3过渡阶段,即驾驶员仍需实时接管,系统只是“驾驶助手”。
所以,比亚迪这次的“L4泊车”,准确说是“L4级别的自动化表现”,但应用场景局限在“泊车”这一相对封闭、低速的工况,不是整车L4级别,但在泊车领域已经领先绝大多数同级车型。
那它是怎么做到的?靠的是“天神之眼”
比亚迪的高阶智驾系统名为 “天神之眼”,从硬件到算法全部自主研发,目前已经搭载在腾势N7、比亚迪汉EV、海豹06等高端产品线上。
主要技术支撑包括:
- 激光雷达 + 高分辨率摄像头 + 毫米波雷达 + 超声波雷达 的融合感知系统,提供360°无死角环境建图能力;
- 自研泊车算法平台,支持记忆泊车、无人泊车、车位识别、异形车位处理等复杂策略;
- 大模型技术加持,在图像识别、环境建图、动态避障等方面表现出色;
- 高算力芯片(如地平线征程、比亚迪自研芯片),确保泊车过程中毫秒级响应。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比亚迪是目前为数不多拥有从底盘、控制器、传感器到算法全部自研能力的整车厂。这意味着它在“车控一体”方面更具优势,能做到传感→决策→执行的高效闭环。
承诺“兜底安全”是什么意思?
这是此次比亚迪发声中最亮眼的一点。相比其他品牌在高阶泊车时的免责声明、风险提示,比亚迪明确承诺:在系统开启自动泊车时出现问题,责任由车企承担,用户不担责。
这在业界是罕见的“反向兜底”。其背后的信心来源于对系统可靠性的把握,同时也传递出一个信号:泊车这件事,比亚迪已经认为自己可以放心放权给系统。
这其实也是向“用户信任—场景闭环—技术迭代”的完整链条迈进的重要一步。
智驾军备竞赛下,比亚迪选择“从低速场景赢起”
当前,各大车企的智驾焦点往往集中在高速 NOA(领航辅助)和城市道路自动驾驶。比亚迪此时选择从泊车场景发力,是一种稳中求胜、用户价值导向的战略。
相比高速度、高风险的城市NOA,泊车更接近“可量产、能闭环、体验稳定”的技术落地。这让用户在每天最常接触的“停车”环节,最早感受到智能驾驶的便利与价值。
从“自动泊车”这一点来看,比亚迪已经从“跟跑”走向了“部分领跑”,而“天神之眼”则正在从技术平台,成长为比亚迪在智能化时代的核心抓手。
未来,谁能在真实场景中落地得最早、最稳,谁就更可能成为智能驾驶时代的主导者。现在看,比亚迪已经亮出了“第一张有力的手牌”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