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上半年,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的答卷。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,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.3%,在全球不确定性仍高、外需疲弱、国内结构调整加快的背景下,这个成绩来之不易。
很多人感叹,现在的经济不如以前“热闹”,实体店不如以前好做,投资也保守了。但如果我们放下感受,回到数据与趋势,会发现:中国经济不是没有动力,而是在换挡提速。那些看似“慢”的地方,其实正在酝酿深层次的结构性升级。
读懂上半年经济,离不开三个关键词:稳、补、转。
第一个关键词是“稳”。
在今年全球制造业普遍放缓、地缘风险上升的大背景下,中国经济依然能保持5%以上的增长,不是靠一时刺激,而是靠内需撑住了基本盘。同样制造业投资保持了6%以上的同比增长,说明企业对中长期发展依然有信心。出口虽然面临压力,但“新三样”——电动汽车、锂电池、太阳能产品的出口继续快速增长,对冲了传统外贸的下滑。
居民收入也在缓慢恢复,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.8%,比GDP增速还高。而就业方面,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约680万人,基本实现全年目标的六成,结构性压力仍在,但总体稳定。
第二个关键词是“补”。
这里的“补”,既指政策补助,也指经济补短板。上半年中央财政拿出超3000亿元的专项补贴,尤其是强大的国补以旧换新、设备更新、智能制造等关键领域。例如老旧家电和汽车置换补贴就撬动了上千亿元的消费市场,很多车企和家电品牌在二季度迎来了实质性回暖。
此外,财政资金也在向“未来产业”倾斜。人工智能、大模型、量子计算等领域,国家密集出台专项引导资金,推动“科技成果转化”。这一轮的财政“加码”,不是简单地发钱促消费,而是让资源更精准流向关键领域。
第三个关键词是“转”。
这一“转”,就是中国经济在悄然发生的“动力切换”。过去主要靠房地产和基建拉动,现在则更多依赖科技创新和居民消费。上半年,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64.5%,再次成为拉动经济的第一驱动力。
在消费结构中,服务消费增长快于商品消费,线上消费、健康消费、文旅消费尤其亮眼。“五一”假期国内出游人次破3亿,带动餐饮、住宿、交通全面恢复;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超300亿元,文化娱乐消费全面复苏。这些都说明,人们的消费在“升级”,不再只是买买买,而是更注重品质、体验和精神层面。
同时,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.7%,高于工业整体增速。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4%,继续领跑全球。在“科技+消费”的双轮驱动下,中国经济正在构建起新的增长结构。
过去半年,我们不能只看“热不热闹”,而要看到“扎不扎实”。现在的中国经济,不再靠短期拉动,而是走在一条更稳、更长远的路上。从“稳”字中看到定力,从“补”字中看到政策聚焦,从“转”字中看到未来动能。这,或许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安心的地方。
未来的经济挑战依然不小,不确定性太多,但只要方向对、节奏稳、信心在,我相信就一定能走出属于中国的确定性。
以上数据来源媒体,部分自己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