黎生
个人博客

曾经信心满满提出2035年全面“禁燃”的欧盟,如今却不得不面对现实!

在电动车转型的十字路口上,欧洲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战略困境。

曾经信心满满地提出2035年全面“禁燃”的欧盟,如今却不得不面对现实:电动车卖不动,民众犹疑,企业下调预期,外部市场(尤其是美国)又有加税压力,一场从上而下的“绿色革命”,正陷入骑虎难下的状态。

数据显示,2024年欧盟电动车销量下降5.9%,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。这不仅反映出消费者在实际选择中的犹豫,也暴露了欧洲电动汽车市场在产品力、价格、配套等方面的系统性短板。

T&E的研究报告毫不掩饰对未来的担忧:如果“禁燃令”半途而废,欧洲或将损失超过100万个就业岗位,电池和整车制造领域的投资也将大面积打水漂。

但问题是,即便欧盟仍坚持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目标,执行路径并不清晰。当前多个项目正面临延期、搁置甚至取消风险——包括宝马、雷诺、江铃等在内的一些投资计划尚未完全落实,这说明即使有政策支持,企业仍对市场前景存有巨大不确定感。

这不是简单的“要不要继续禁燃”问题,而是“已经花出去的钱,还能不能收回来”的现实账本。欧盟在电动化上已经押下重注:投向整车产线、电池项目、充电网络的资金超过数千亿欧元。

一旦战略松动,不仅沉没成本巨大,更重要的是会打击产业信心——这对原本就落后于中国的电池技术与供应链体系,无异于雪上加霜。

我们不能忽视的是,欧洲面对的不只是转型本身的难度,还有政策一致性、技术自主性和地缘竞争带来的复合挑战。欧洲的车企既要面对中国品牌的强势崛起,还要承受来自美国的贸易壁垒,如果再在内部战略上自乱阵脚,未来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地位恐怕更难稳固。

但同时也必须承认,现阶段欧洲电动车的确面临“供给上来了,需求却跟不动”的窘境。消费者在高油价和高电价之间艰难权衡,电动车价格居高不下,配套充电设施建设也尚不完善。这些都影响着整个产业链的正向循环。

所以,欧洲接下来要做的,并非简单地“加码禁燃”或“放弃目标”,而是如何把政策目标、产业现实和社会承受力结合起来,在电动车转型中找到真正可持续的路径。否则,一头扎进“新能源”,可能带来的不是未来,而是一个更大的黑洞。

短期阵痛或许不可避免,但更重要的是别在中途“失了魂”。电动化这条路,欧洲走得并不轻松,但已经走到了这里,最不能做的,就是犹豫。关键是要解决消费者疑虑、优化成本结构、巩固产业链,而不是再一次因动摇错失良机。未来不是由目标决定的,而是由行动兑现的。

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

赞(0) 打赏
文章内容来源网络,仅代表本人观点,如有侵权请联系!黎生博客 » 曾经信心满满提出2035年全面“禁燃”的欧盟,如今却不得不面对现实!

相关推荐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立即登录   注册

网络一家

网络服务

点击了解联系我们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非常感谢你的打赏,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,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!

微信扫一扫